3胞胎被迫分開19年 意外重逢郤揭發是殘酷實驗!家境唔同但竟發現一個巧妙共通點 動機至今仍未解開?|網絡熱話
3胞胎意外重逢 相似程度100%
3胞胎的其中一位羅伯特(Robert Shafran)是紐約蘇利文郡立社區大學的新生。但當他踏進大學校門內,發現學校內的人都對他非常熱情,有男生拍他的背打招呼,有些女生甚至會跟他擁抱和親他的臉,彷彿是校園的風雲人物,但奇怪的是 —— 大家都叫他艾迪(Eddy)。
當他走到自己的房間時,他的室友更加是萬分驚訝,因為眼前的這個新生竟然跟他的前室友(Eddy Galland)長得倒模一樣!於是在室友的安排下,Robert終於和Eddy會面,當他們看到彼此的時候,簡直就像照鏡一樣,連笑容的神態也非常相似。
經過一輪了解後,發現他們原來連生日和出生地點都一模一樣,這件事很快就登上了當地報紙。而更有趣的是,在紐約一間大學唸書的大衛(David Kellman)看到報道後,馬上聯絡他們二人,原來他們不單止是雙胞胎,而是3胞胎。
3胞胎成長背景大不同 卻有相同興趣品味
3胞胎的家庭背景相當不同,不過在重逢後,卻發現他們三個也有不少共通點,例如3人都喜歡摔角和抽萬寶路的香煙,連擇偶條件也幾乎一樣。以下為三個人被送到的寄養家庭:
- David Kellman(藍領階級的家庭):David的家庭是在三個人之中經濟能力最低,他的養父母是在美國經營雜貨店的移民人士,勉強能夠供養一家人。不過大衛的養父很著重家庭,會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故此大衛也是3兄弟中最樂觀的人。
- Robert Shafran(白領階級的家庭):Robert的養父母分別是律師和醫生,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也比較高,同時有極高的教育程度。不過他們的工作也相對忙碌,難以抽空陪伴他,但也會給予足夠資源栽培他,令他可以健全地成長。
- Eddy Galland(中產階級的家庭):Eddy的養父母是教師,家庭屬於中產階級。不過Eddy的養父母比較傳統和保守,故此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比較嚴厲,而在Eddy的成長中,也與他缺乏溝通。
而且還有一個巧妙的共通點,他們三個的寄養家庭中,都有一個同樣是領養,而且比他們年長兩年的姊姊。即使3人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依然會有著微妙的共通點,彷彿就像人們常説的心靈相通。
曾一起客串電影和開餐廳 最終反目收場
3兄弟相認被報道後,他們就成為了80年代初的風雲人物,還有名到被邀請客串電影《神秘約會》(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他們3人更加合夥開了一家名叫Triplets的扒房,成為當地著名的地標,他們還一起在紐約租了公寓同居,感情相當要好。
由於3人的家庭背景或許真的對他們的成長有所影響,3人不同的性格令他們對於餐廳的經營方式也抱有不同的想法,3兄弟開始經常發生爭執,Robert更加決意要退出生意。就在1995年,本來就患有憂鬱症的Eddy終於抵受不住精神疾病的煎熬,最後自殺了。
3胞胎失散 背後藏極大陰謀
3胞胎都很好奇小時候是如何被分開,慢慢找到相關的線索,發現身世跟一間名叫路易斯懷斯(Louise Wise Services)的收養機構有關。原來他們分開的原因是源於一位名叫彼得.紐鮑爾博士(Peter B. Neubauer)的兒童心理學家進行的一個秘密社會實驗。
在1961年,他們的親生母親一共生下了四胞胎,可惜當中有一位不幸夭折。當時他們的家庭沒有能力撫養小朋友,故此就將他們寄養到領養中心。
當時的領養中心主任,也就是同為兒童心理學家的Neubauer博士,決定利用他們作為實驗對象,將他們送到3個不同的家庭寄養。
Neubauer將他們分去不同階層的家庭,用以研究到底先天和後天因素,哪樣對人的成長會有較大影響。而領養家庭對這項研究毫不知情,只知道不能將孩子的身世告訴對方。
然而,這3胞胎都憶述從童年開始,都會有聲稱是「領養機構記錄被領養孩子的近況」的陌生人進行家訪,主要會讓他們做不同的測驗,例如記下他們的性格特質、智商,也會觀察他們的行為,領養父母也需要將他們不同階段的行為記錄。
而這個黑暗的心理學實驗,同樣在1995年才被《紐約時報》記者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揭發。
Neubauer博士原來是猶太科學家 實驗結果始終成謎
在事件曝光後,Neubauer博士都拒絕受訪,而他的助手也只知實驗的部分內容而已,例如3兄弟的領養姊姊也是博士的安排,不過對於實驗結果,他也是一無所知。
大家都對這位Neubauer博士的故事感到好奇,而原來Neubauer博士是當年逃離納粹的猶太人。當時納粹黨曾對猶太人進行很多殘忍的人體實驗,想不到作為受害者的猶太族群,居然也會將他人當作白老鼠進行實驗。Neubauer博士在2008年逝世,直到他離世之前,亦從沒對3胞胎道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