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

救地球!北海道的自然共生小屋 【日本】

生活

廣告

米蘭世博以「未來食物」為主題,加上近年各國科學家研究人造肉、人造蛋,看來氣候變化影響食物供應已迫在眉睫。與其單靠科技打救,不如學會跟大自然共處。像這座位於 北海道 的「Nest We Grow 」小屋,集種植、儲存、煮食、享用、處理廚餘等功能,更用上木材等再生建材製造,開放式設計引入陽光、涼風,也收集雨水。而座向、方位也配合當地作物生長周期,一年四季都可自給自足。小屋中央設有一個日式火爐,大家可以圍爐分享種植出來的食物。這間與自然共生的小屋很想要吧!不過它只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設計學院的學生為了參與日本LIXIL 國際大學建築比賽而為北海道社區設計的公共空間,並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的事務所指導,最終在2014年得到最高賞。這間小屋仍然服務著北海道,讓他們可以學習種植、享用當地食材,跟自然共處。
設計小屋的團隊,6名學生分別來自美國、中國和台灣,建築混和西方和東方設計。
設計小屋的團隊,6名學生分別來自美國、中國和台灣,建築混和西方和東方設計。
遠看這座「Nest We Grow 」以為只是個食物的倉庫,誰猜到是一條龍的食物生產空間。
遠看這座「Nest We Grow 」以為只是個食物的倉庫,誰猜到是一條龍的食物生產空間。
屋頂用作收集雨水、雪水,而天窗是透明可引入光線,也可開啟通風。
屋頂用作收集雨水、雪水,而天窗是透明可引入光線,也可開啟通風。
開放式設計外,連塑料板都可移動,方便不同季節引入日光和涼風。
開放式設計外,連塑料板都可移動,方便不同季節引入日光和涼風。
設計團隊花了9個月時間,不單花時間作建築的設計,更詳細調查當地農作物種類和生長周期。所以只要走進小屋,就可以認識當地的節氣和飲食。
設計團隊花了9個月時間,不單花時間作建築的設計,更詳細調查當地農作物種類和生長周期。所以只要走進小屋,就可以認識當地的節氣和飲食。

一入屋就學生態

1. 煮食堆肥

北海道 06

 

2. 共享食物

北海道 08

3. 下種耕作

從地面至各層都設在大大細細的種植盆,有的更被懸掛起來吸收陽光。
從地面至各層都設在大大細細的種植盆,有的更被懸掛起來吸收陽光。

4. 收割風乾

開放式設計方便風乾食物,除了菜蔬,也有許多北海道的風乾漁產。
開放式設計方便風乾食物,除了菜蔬,也有許多北海道的風乾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