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汁三菜

一汁三菜 Vs 一汁一菜 @健吾

日本

廣告

看日本的電視劇,總是覺得日本女人會很辛苦。因為,在日本的家庭的常識之中,他們會認為1個女人需要在一天到晚認真燒飯,而認真燒飯(所謂專業主婦的專業),就需要煮出一湯一主菜兩副菜,所謂的「獻立」(即菜單安排),需要營養均衡,調味不同,用料不同,顏色多彩,味道可口的料理,才叫合理。

 

而如果你的餐桌沒有這樣的東西,被鄰居的媽媽知道,有說會有機會給人家覺得你「不是好好的在照顧家人」。而同時,如果你帶便當回學校,吃的東西大多都是冷凍食物(其實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畢竟在香港很多母親都要外出工作,晚上外出用膳又好,家務由人代勞也罷都是平常事),都會被視為「不合格的母親」。甚至有讀者說過,孩子會因為自己的便當跟同學的便當有所不同,而不敢跟同學一起吃午飯。
所以,當我們在香港看到很多「所謂」方便的廚房用具,又或是花多眼亂的便當裝飾工具,對很多日本母親而言,都是1種壓力,1種負擔。
人越大,是不是真的可以處理這麼多的繁瑣步驟呢?漫畫家弘兼憲史在最近的新作中,就提醒日本的老人,或是步入老年的準老友記,記得在變老的時候,什麼人都要學會做一點菜。為什麼?因為,做菜是種「訓練自己」的方法。很多人失去工作之後,變得無所事事,看書看電視這些都是「被動的」活動,花了時間,好像得到一點東西,但不是主動「決定事情」、「安排步驟」的事。要煮一手好菜,其實需要很多想像:如何做一汁三菜,味道是不重複的呢?煮蛋卷是甜的,如果主菜又是用糖做主要調味會不會不好?如果主菜是鯖魚的味噌煮,湯要不要轉中華風呢?昨天晚上吃剩了咖喱,又不可以當成主菜再吃,那就將他變成咖喱湯,之後再換個甜味或西洋風重一點的主菜吧?這些考量,都需要很多的「腦力」,老人家多用一點腦,不會老得那麼快,也不會退化得那麼快。

然而,另一方面,日本的料理研究家,早稻田大學文化構想學部兼任講師最近就發了1本新書,提倡「一汁一菜」。土井認為,一汁三菜的飲食文化,是戰後日本受着美國化的影響,覺得餐桌需要有很多食物,才叫「幸福」。事實上,人需要的營養,也真的不需要一汁三菜才叫健康。而如果煮菜變成了「麻煩」的事,也會是種困擾。所以,土井就提議,不如日本人試着「一汁一菜」就好了。1個白飯,1個可以吃的湯(即是多一點菜的湯,在日語種料理叫「食べるスープ」,當然,你可以問究竟有什麼湯不是吃的。但他們就是愛把這種料理形式,分成這個種類了)和1個簡單的主菜。總之,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把料理變成麻煩的事,因而放棄。再者,就算覺得自己煮得不特別好,1個家,都一定要有1個人可以煮菜。煮菜,是跟家人重要的記憶牽繫。土井氏的書說,即使媽媽拿出來的料理,那天不特別好吃,但孩子吃完,也是1種愛,1種關係的體現。畢竟,人年紀大,生活的能力就自然而然會退化,這種「家人的關係」,就顯得更重要。

只是,在香港,只有窮等人家才會煮菜吧?畢竟,窮然後工,因為不足夠,家庭菜才會顯得有創意。要不然,台灣那些眷村料理也不會把老油條加豬血等的下價貨變成下飯菜,現在就變成台灣的賣點,古早味的菜譜了。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幾多孩子是常吃媽媽煮的菜的呢?有幾多家庭是吃工作做的料理呢?當然,這樣子寫出來,又會有人說:「煮飯一定要是女人的工作嗎?」不,不是,只是簡單地問一句,1個家庭,不會煮飯,天天外食,要不然就是由家傭佔有廚房的主權,孩子會有什麼吃食的記憶呢?他們會欣賞煮飯的人嗎?每次看到朋友的孩子,在飯桌總是心不在焉,不會欣賞煮菜的人的辛苦,教出來的孩子會如何跟人建立關係呢?一想到這兒,一汁三菜也好,一汁一菜也好,也是很沮喪很沮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