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專業醫生解開大腸癌4大迷思 把握治療黃金期提高痊癒機率

健康
近年政府不斷宣傳及推動大腸癌篩選計劃,令更多人想認識大腸癌這個病,其實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及致命的癌症之一,在2020年,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在2020年,大腸癌導致228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4%*,情況確實是值得令大家關注,今次就找來外科專科馮堯煇醫生跟大家解開大腸癌的4大迷思!
大腸癌 馮堯煇醫生
馮堯煇醫生

迷思1:高齡人士才會容易患上大腸癌

當然不是!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發現,大腸癌已是第2位癌病殺手,而近年發病年齡更逐漸降低,由30-45歲的個案正不斷上升!所以馮堯煇醫生指出高脂低纖飲食及缺乏運動的人士,患大腸癌風險相對較高,建議定期篩查,及早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

迷思2:大腸癌不會遺傳

馮堯煇醫生強調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等曾患上大腸癌,都會增加瘜肉形成、病變或演變成為大腸癌的傾向,如果過往有大腸瘜肉或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就加要小心!

大腸癌

迷思3:大腸癌會有徵兆,發現了就立即看醫生!

大腸癌是有4大症狀,不過馮堯煇醫生指出因為腫瘤存在的位置不同,所以並非所有症狀都一樣,而且大部份早期的癌症都沒有徵兆。不過大腸癌有治療的黃金期,愈早發現,痊癒機會愈大,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為95.7%及87.3%。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不過了解大腸癌的徵狀及成因亦有助及早察覺病情,大腸癌的4大症狀包括:

  1.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2.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後仍有便意。

無故體重下降。

  1.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2.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

所以馮堯煇醫生建議定期檢查及認識大腸癌的症狀,當不幸患上大腸癌再及早求醫,做手術、電療或化療醫治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癌

迷思4:大腸癌是可以預防

是,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馮堯煇醫生建議早睡早起,多菜少肉,不要吃加工用肉類等飲食習慣都有效可降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另外建議40歲後應定期做FIT / DNA大腸癌篩檢、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息肉並切除,避免變成癌症,若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建議提早篩檢。

大腸癌

聽完馮堯煇醫生解開了好多大腸癌的迷思,發現其實大腸癌如果及早發現,痊癒機會就愈大,不過做篩檢照腸又要留院、又飲瀉水及麻醉,採樣前需要提前注意飲食或準備住院安排都令好多人卻步。所以可考慮現時的DNA檢測技術,只要通過對大便樣本中所含的腸道脫落細胞的DNA進行提取,就可初步評估檢測者的大便中是否含有病變的甲基化大腸癌標記基因。

最近知道有一項非入侵性高靈敏度大腸癌及其癌前病變檢測,大便樣本由檢測者在家採集,化驗所通過對大便中由腸道脫落的 DNA進行提取,以「多重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進行檢測,評估檢測者大便中大腸癌標記基因(SDC2、ADHFE1、以及 PPP2R5C)甲基化的水平。

先於指定診所獲取檢測套裝,把樣本送往指定診所,診所會再安排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檢查報告結果會發送給受檢者或醫生。檢驗時可以如常飲食,不用戒口禁食,而且在家中都可以自我檢測,十分方便。如果一發現係陽性就應立即見醫生作進一步的篩檢。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Presented by BGI 華大基因)

關鍵詞
大腸癌
圖片來源:BGI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