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裕玲

Do姐鄭裕玲27歲已擁靚景豪宅 家訪舊片出土顯品味 三面鏡衣帽間極盡豪華

影視娛樂

廣告

無綫的網上頻道有一個叫「大寶藏」系列,不時上載舊節目片段,日前公開了一條1985年《K-100》主持去Do姐鄭裕玲當時寓所家訪的短片,當時約27歲的Do一個人住過千呎何文田豪宅,裝修極盡豪華,反映Do姐的個人獨有品味。

撰文:東方新地 圖片:Do姐IG圖片、無綫影片截圖

當年Do姐已是一姐

無綫的Youtube頻道有大寶藏系列,不時上載珍貴舊片,最近上載1985年《K-100》探訪Do姐鄭裕玲豪宅的短片,當時27歲的Do姐入行近10年,已成為無綫一姐。其位於何文田的住所景觀開揚,窗外景色望一片球場景同城市景。

Do姐
客廳大玻璃望住球場及遠山景,非常開揚舒服。(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的家居顏色以米白色為主,非常簡潔。(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的家居顏色以米白色為主,非常簡潔。(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著DeepV海棠春睡

出名有Taste對生活有要求的Do姐,當時居住的何文田豪宅非常整潔,客廳掛住富色彩的電影海報來襯托簡約的客廳,介紹客房時,Do姐更身穿Deep V家居服,親自示範躺在客房牀上的情景。

Do姐身穿睡衣介紹客房。(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身穿睡衣介紹客房。(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
Do姐連房燈都係由尼泊爾帶返香港。(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單位目測過千呎

Do姐香閨裝修不落俗套品味十足,處處掛起畫作、電影海報等,整段影片介紹超過三分鐘,包括2個客廳、客房、書房、衣帽間、化妝間、巨型廚房及雜物房,面積相當大,目測肯定過千呎!當中最有驚喜是36年前Do姐已經有個豪華衣帽間,三面鏡的大衣櫃,似足在名店試衫一樣。

擁有無敵風景的書房。(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擁有無敵風景的書房。(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帶主持人入去她的衣帽間。(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帶主持人入去她的衣帽間。(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的衣帽間有三個很大的鏡櫃,點照都得。(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的衣帽間有三個很大的鏡櫃,點照都得。(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全屋古董與精品

Do姐在布置上落足心機,予人舒適及具藝術品味的感覺,很配合Do姐一貫具學識形象。除了客房擺放了從尼泊爾帶回來的古董燈、又在書房擺了16個金木,每一個都是《三國志》中的代表人物,增添書卷味。

Do姐
Do姐的豪宅連化妝間都有。(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連書房的裝飾都花盡心機。(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連書房的裝飾都花盡心機。(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
書櫃上掛了16個金木刻,全是《三國志》中的人物。(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廚房都空間感十足

全屋設計甚有特式,就連廚房設計都唔馬虎,Do姐嫌原本窗戶對住隔壁單位的廚房,所以她在食飯枱旁用玻璃磚砌成一大片牆,加埋幅海景畫,夠晒情調。

廚房地方非常闊落。(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廚房地方非常闊落。(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大門口前再有一面全身鏡,原來內有乾坤,是個雜物房。(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大門口前再有一面全身鏡,原來內有乾坤,是個雜物房。(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自認係宅女

雖然已經是36年前家訪,但Do姐的家裝修一啲都唔老土,一個人住咁大間屋,但Do姐話好享受,仲自認係宅女:「我覺得自己住咁大間屋好賞心樂事,另外我又唔鍾意出街嘅,所以呢喺度睇吓書、飲吓茶,傾吓電話,我覺得好開心㗎!」

Do姐36年前已經唔鍾意出街,生活作息定時又健康。(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Do姐36年前已經唔鍾意出街,生活作息定時又健康。(圖片來源:無綫影片截圖)
集影后與視后一身的「單身貴族」Do姐,現已63歲,多年來私生活好低調,不過36年前接受無綫《K-100》節目訪問時,竟罕有詳細介紹其豪宅!(圖片來源:Do姐IG)
集影后與視后一身的「單身貴族」Do姐,現已63歲,多年來私生活好低調,不過36年前接受無綫《K-100》節目訪問時,竟罕有詳細介紹其豪宅!(圖片來源:Do姐IG)
Do姐
Do姐在1976年簽佳視入行,後來轉投無綫參演《網中人》、《親情》、《火鳳凰》等經典劇集,成為無綫一姐,之後拍了不少電影,高峰期被封「鄭九組」。(圖片來源:Do姐IG)

Do姐陳年香閨任睇

將來還有什麼演唱會值得留意?

有不少歌手宣布舉辦演唱會,小編為你整合了香港演唱會+搶飛攻略一覽,包含各演唱會優先購票日期、公開售票日期、門票價錢、座位表等,想搶飛粉絲必定要留意!

香港有甚麼週末好去處推介?

香港18區都非常值得花時間好好探索,一家大細去暢玩的親子好去處、拍拖推介32大情侶好去處、落雨必去的室內好去處、慶生推薦20大生日好去處、新手必備19大靚景行山好去處、秋天戶外露營好去處…..

資料或影片來源:原文刊於東方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