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怡

26歲謝嘉怡自爆英國手持兩物業 慳妹大呻香港買樓勁艱難!

影視娛樂

廣告

26歲的2020年港姐冠軍謝嘉怡,留港生活兩年已深深體會到香港樓市癲狂的程度,日前她在小紅書分享理財之道,自爆大學時期已在英國擁兩個物業,她坦言與父母同住零負擔,全靠有入冇出的儲蓄法,買下第一間屋。謝嘉怡慨嘆香港打工仔即使年薪30萬亦難以上車,而她亦沒有打算在港置業,不過租金同樣嚇人!
謝嘉怡 剪了短髮的謝嘉怡早前放假返英國。
剪了短髮的謝嘉怡早前放假返英國。(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謝嘉怡 謝嘉怡笑言來港發展兩年,已不記得英國的寒冷天氣是怎樣,日前她凍到要飲熱朱古力奶。
謝嘉怡笑言來港發展兩年,已不記得英國的寒冷天氣是怎樣,日前她凍到要飲熱朱古力奶。(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謝嘉怡分享投資理財心得

成為香港小姐後,謝嘉怡決定留港發展,一個人租屋住,又安排在英國飼養的愛犬越洋飛來相伴,似乎想把香港變成第二個家,不過謝嘉怡對本地樓價就好有意見,經常被問會否在香港置業的她,日前在小紅書拍片回應。

謝嘉怡
(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謝嘉怡呻在港難以上車

謝嘉怡不諱言在香港根本無辦法買到樓,因為樓價實在太癲狂,她在片中分享自己的理財及投資心得,更自爆早在英國已有兩物業揸手。謝嘉怡全片講英格蘭式英語,不過有字幕,她指出香港的樓價非常不合理:「英國和香港的樓價差異實在太瘋狂……如果你想買一套基本樓房,在香港將花費你大約1,100萬港幣,25年3%的利率,每年將花費約60萬港幣,如果年薪是30萬港幣,你根本負擔不起的價錢。」

謝嘉怡 在英國約100萬已經買到一幢洋房做業主。
在英國約100萬已經買到一幢洋房做業主。(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謝嘉怡
(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謝嘉怡 謝嘉怡來港參選港姐前在英國做護士。
謝嘉怡來港參選港姐前在英國做護士。(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瘋狂儲蓄樓滾樓

謝嘉怡大講英國的樓市行情,她表示在英國買一間兩房、有上下樓梯、前後花園連私人車道的房屋,平均100萬港幣就買到,而業主只需付5%的按揭,所以她在大學時期已有樓揸手:「我在大學讀書時也在全職工作,我非常幸運仍能和父母一起住,我不需要買柴米油鹽……我儲起當時的薪金,不斷儲蓄,然後到大學二年級,已經儲了足夠的錢去支付首期。」至於第二個物業,就是謝嘉怡把第一個物業收回來的租金儲起,變成第二個物業的首期。

謝嘉怡
(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謝嘉怡 謝嘉怡坦言與父母同住,基本生活都不需要她支付,她只負責自己架車的油費,所以可以瘋狂儲錢。
謝嘉怡坦言與父母同住,基本生活都不需要她支付,她只負責自己架車的油費,所以可以瘋狂儲錢。(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慳妹上身唔買包包一條裙著到爛

謝嘉怡全靠儲蓄致富,她更在片中表示自己不是物質主義者,從不會花錢買名牌包包,因為唔值得,見到別人買一條裙著一次就唔要,她就一條裙著到爛為止,寧願花錢去投資去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不少網民都大讚謝嘉怡是貼地港姐,其投資理念亦非常正確。

謝嘉怡
(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網民留言讚貼地

謝嘉怡
(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謝嘉怡
(圖片來源:小紅書@謝嘉怡)
五官標緻甜美,加上性格率直,謝嘉怡成功以大熱姿態揮抵對手奪雙料冠軍港姐,與亞軍陳楨怡(左)及季軍郭柏姸合照。
五官標緻甜美,加上性格率直,謝嘉怡成功以大熱姿態揮抵對手奪雙料冠軍港姐,與亞軍陳楨怡(左)及季軍郭柏姸合照。(圖片來源:新傳媒圖片)
夠靚又有觀眾緣,謝嘉怡當選港姐冠軍不足兩星期已經接下樓盤廣告
夠靚又有觀眾緣,謝嘉怡當選港姐冠軍不足兩星期已經接下樓盤廣告(圖片來源:新傳媒圖片庫)

照。
謝嘉怡 謝嘉怡性格樂天,打扮亦樸素。

謝嘉怡性格樂天,打扮亦樸素。(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謝嘉怡 謝嘉怡直指在香港生活負擔大,買唔起樓租屋住亦好貴。
謝嘉怡直指在香港生活負擔大,買唔起樓租屋住亦好貴。(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謝嘉怡 謝嘉怡獨自留港發展,還安排愛犬飛來香港陪伴。
謝嘉怡獨自留港發展,還安排愛犬飛來香港陪伴。(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

將來還有什麼演唱會值得留意?

有不少歌手宣布舉辦演唱會,小編為你整合了香港演唱會+搶飛攻略一覽,包含各演唱會優先購票日期、公開售票日期、門票價錢、座位表等,想搶飛粉絲必定要留意!

香港有甚麼週末好去處推介?

香港18區都非常值得花時間好好探索,一家大細去暢玩的親子好去處、拍拖推介32大情侶好去處、落雨必去的室內好去處、慶生推薦20大生日好去處、新手必備19大靚景行山好去處、秋天戶外露營好去處…..

關鍵詞
謝嘉怡
撰文:東方新地圖片來源:IG@lisamarie_tse、小紅書@謝嘉怡資料或影片來源:原文刊於東方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