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萱 無綫電視

宣萱直諫TVB舊片翻hit 古天樂巔峰顏值獲激讚 同框仲有兩位小生

影視娛樂

廣告

最近一段宣萱在電視節目中的發言畀人考古搵返出嚟,她當年還帶著一絲稚氣,卻投訴當年tvb偏愛歌星!有網民更錯重點發現古天樂白臉小生時期相當靚仔!可愛程度有如現今嘅魏浚笙Jeffrey BB!

宣萱勁有Guts爆TVB偏愛歌星

宣萱發表這番言論時,現場不乏當年的TVB新生代演員,如古天樂、鄭伊健、郭晉安、鄧兆尊、黃𨥈瑩等。宣萱在節目中表示:「無綫我覺得都係重用歌星呢個問題,因為我曾經試過喺三廠拍劇,可以二三四五廠主角全部都係歌星,我哋呢啲就係企埋一邊,雖然都幾多戲,但係永遠主角係歌星。同埋,我哋開工永遠等三、四個鐘都要等歌星。」

宣萱提到「但佢哋遲到係一句sorry都唔使講,公司亦都唔會講一句教訓佢哋嘅說話,但我哋唔敢遲到,如果遲到就會俾人篤住嚟講點解你遲到,點解你咁唔守規矩。冇,我想你解答呢個問題囉。」這一點時,許多人開始鼓掌表示贊同。

宣萱 無綫電視 宣萱勁有Guts爆TVB偏愛歌星!畫面最下方相信就係黃𨥈瑩。(圖片來源:TVB)
宣萱勁有Guts爆TVB偏愛歌星!畫面最下方相信就係黃𨥈瑩。(圖片來源:TVB)
宣萱 無綫電視 鄭伊健、郭晉安都好靚仔!兩人亦對宣萱言論拍手支持。(圖片來源:TVB)
鄭伊健、郭晉安都好靚仔!兩人亦對宣萱言論拍手支持。(圖片來源:TVB)

網民錯重點發現古天樂勁靚仔

據了解,這段話出自於當年《K100》節目,當時邀請了1994年《笑看風雲》和《餐餐有宋家》的劇組來宣傳。雖然宣萱的發言引起了轟動,但許多觀眾的目光仍然集中在依然帥氣的古天樂身上。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鄭伊健當時也是歌手之一,他同樣在現場表示了對宣萱的支持。

不少網民紛紛表示:「宣萱好有Guts有料到」「我只留意古天樂,真係好靚仔」「唔知咩節目,但睇到古天樂好靚仔」「白古真係無敵!」「古天樂聽得好陶醉」

對於宣萱提到tvb偏愛歌星,網民亦指出當時情況:「王菲其中之一.城城.李克勤.sammi等…笑看風雲+餐餐有宋家..上K100宣傳…宣萱投訴當年tvb重用歌星一入來做男.女主角…佢地遲到監制唔敢提。」

古天樂當年當時白皙清秀,唇紅齒白,似足金城武,亦有網民指與近年彈起的模特兒Jeffrey魏浚笙很似樣,他們同樣有白皙皮膚、深邃五官,略帶憂鬱的氣質

宣萱 無綫電視 (圖片來源:FB@Jeffrey Ngai 魏浚笙)
(圖片來源:FB@Jeffrey Ngai 魏浚笙)

古天樂曬黑開始走紅

古天樂爸爸古振光是前粵劇藝人,而他則跟上爸爸步伐,於93年以23歲之齡入行,入行前擔任模特兒經理人,在TVB製作人賞識下獲邀成為旗下藝人。入行後拍攝多部電視劇,於95年《神鵰俠侶》飾演楊過而大受好評,並且開始拍攝多部劇集。由於他膚色較白,所以行青靚白淨書生風格,大多出飾演富家子弟、斯文男士,戲路受到限制,星運平平。

其後他後來故意曬黑,擺脫小白臉就開始走紅。2019和2001分別憑《刑事偵緝檔案IV》和《尋秦記》的徐飛和項少龍而獲得TVB「本年度我最喜愛的男主角」及「本年度我最喜愛的電視角色」兩個獎項。他曾接受傳媒訪問大爆自己有定期曬燈的習慣,因為如果兩個禮拜不曬就會白回來。

《尋秦記》拍攝結束後,古天樂離開TVB,向電影業發展。多年間,古天樂拍攝多部電影,2018年他憑《殺破狼·貪狼》 在亞洲電影大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最佳男主角,演技備受肯定。

古天樂:一生守護黃𨥈瑩

古天樂94年拍攝《餐餐有宋家》認識94年港姐兼最上鏡小姐黃𨥈瑩,二人日久生情而相戀。拍拖不久,古天樂被傳媒爆出負面報導,令他事業受打擊。當時黃𨥈瑩沒有因而離棄他,他曾剖白心聲:「我好重情義,誰在我患難時,幫過我一把,我一定會記一輩子,黃𨥈瑩在我最失信心的時候,給我安慰與幫助,我一生都不會讓人傷害她。」但二人拍拖七年後分手,而古天樂多年來唯一承認過的女朋友就只有她一個,有傳他仍每月照顧對方生活費。

宣萱 無綫電視 (圖片來源:TVB《餐餐有宋家》截圖)
(圖片來源:TVB《餐餐有宋家》截圖)
宣萱 無綫電視 (圖片來源:Weibo@車婉婉Steffi)
(圖片來源:Weibo@車婉婉Steffi)

將來還有什麼演唱會值得留意?

有不少歌手宣布舉辦演唱會,小編為你整合了香港演唱會2025一覽,包含各演唱會優先購票日期、公開售票日期、門票價錢、座位表等,想搶飛粉絲必定要留意!

香港有甚麼週末好去處推介?

香港18區都非常值得花時間好好探索,一家大細去暢玩的親子好去處、拍拖推介32大情侶好去處、落雨必去的室內好去處、慶生推薦20大生日好去處、新手必備19大靚景行山好去處、秋天戶外露營好去處…..

圖片來源:TVB、FB@Jeffrey Ngai 魏浚笙、TVB《餐餐有宋家》截圖、Weibo@車婉婉Steffi、TVB《尋秦記》截圖資料或影片來源:原文刊於東方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