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麵

Milktealogy Research: 即食麵 @奶茶通俗學

博客

廣告

我知大部份人(兄弟也是)把它叫做「公仔麵」,但及後內容牽涉多個品牌,為免混淆就用回「即食麵」好了。即食麵貴為全世界最廣泛的麵食種類之一,香港早在60年代尾引入並創立自家品牌,到了今日依然魅力沒法擋,深受各地市民大眾歡迎。由於即食麵的烹調方法簡單省時,非常配合茶記講求速度和效率的運作模式,所以茶記就成為除了屋企以外最常吃到即食麵的地方(無誤);而即食麵也成為能匹敵通粉、意粉或米粉等等,最多茶記食客點選的麵食。

市面能找到的即食麵產品基本上全部均由機械化工廠全自動製造和包裝,當中涉及大規模的生產線和隨後的市場營銷管理,可説是全球食品產業中重要的一員。 (上圖為即食麵製造流程概要,並非完整過程)

即食麵通常會出現在茶記的常餐、特餐、茶餐內作為主膽麵食;主要以湯麵形式呈現,另外炒公仔麵也是茶餐廳常見的菜式,也有以各種特色撈丁(麵)作為招徠。不同牌子的即食麵產品,在麵身、味道和調味料上都各有不同,不過説到麵食的品質,就更視乎菜式配搭、創意以及烹煮過程和技巧了。

綜觀本港即食麵的市場發展,狀況可以憾稱食品界的戰國時代,各個武林派別的競爭更是越演越烈,當中以「公仔牌」鬥「一丁派」最為史詩式。本地薑「公仔麵」(Doll instant noodles)由日本引入技術,由1968年開始紮根在各個階層,旋即大受歡迎,而「公仔麵」更成為大部份香港人今天叫即食麵的代名詞。

即食麵界龍頭日清食品(日本)的「出前一丁」(demae itcho)則在翌年開始攻入香港市場並設立本地公司和廠房,成績彪炳;但早年始終不及公仔麵的勢頭,及後89年日清向「公仔麵」母公司永南食品提出收購,可見「公仔麵」當年的而且確是「出前一丁」在香港區最強勁的對手。日清也展開對其他牌子的收購潮,例如統一食品(香港)的「福字麵」(Fuku)商標業務近年亦被收歸日清麾下。

另一茶記廚房最常出現的牌子就是「頂好(Ding How)特級大光麵」,雖然麵質一般但基於價錢較低而被廣泛採用,此外它亦是「公仔麵」公司旗下一員得力猛將,所以坊間有說在茶記叫的「公仔麵」很多時候都是「大光麵」。即食麵市場的興起自然吸引商家加入,希望從中分一杯羹,而「福麵」和「超力」(Chewy)系列同樣也 是茶記經常使用的;另外不少被稱為「雜乜牌」的競爭產品亦相繼滲入,但多數只會在行內流傳,然而質量與價格各異,所以實在難以正式統計…不過據媒體報導丁麵在2015年穩佔香港即食麵市場超過四成。

究竟為何出前一丁(丁麵/一丁)要加$?茶記常客都會知道大部分茶記都有個不明文規定:餐麵如選普通即食麵或其他粉麵是原價,但轉配丁麵則要加錢,價錢通常為HKD$ 2-4不等。綜合老闆們的基本說法是成本歸用者自付,彌補每箱批發價的差異,也有名牌效應的論述等;但深究麵質本身,一丁確實有它過人之處,各個產地來源的份量和配方都略有差別,而日本版會好食一點(好似係),那補錢換美味又好像有點道理(誤)。當中有不少人也忽略的,就是隨包裝附送的麻油小包(印有日文:ごまラー油),若參考日清官方內容就知道,丁麵全名是「出前一丁麻油麵」,可見麻油味是原祖配方中不可劃缺的,下次食丁麵可以先嗅聞一下,有茶餐廳更會奉上麻油包以驗明正身呢!網上有留言表示加錢轉「一丁」時要注意是否明確表示「出前」,因為市場上不乏名字雷同的即食麵產品,較出名的有「七寶一丁」(廣東)是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註冊品牌,雖然未必能在香港茶記嚐到,但入口的東西還是小心為妙(汗)。

今次完成茶記即食麵研究,要多謝各界人仕相助,但在訪問過程及網上蒐集資料時會發現,不同公司就同一事件上有利益衝突的話,説法並不一致,言論確實只能用作參考。所以對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好奇及求真的態度,兄弟亦未能肯定所有資料百份百準確,歡迎各位考証和指點! 說到即食麵當然少不了杯麵、碗麵和其他衍生類型麵食吧,各個國家地區都有企業生產即食麵,種類之多可能窮一輩子也吃不完⋯在此特別介紹以研究世界即食麵為目標的神級前輩-I-ramen.net和The Ramen Rater,有大量文字紀錄和圖片插畫,詳細評估各種即食麵製品,由口感到地區獨特性都有分析,內容非常認真和引人入勝,有興趣的朋友可瀏覽他們的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