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男友更重要的男人 @健吾
但從女人的角度,她們也許會覺得事情是很簡單很普通的:我跟一個男生在交往,但我覺得另一個男生更可以接近我的心靈,性趣更相投,但在現實的情況下不可能再在一起,於是就建立了 bff這個類別。
男友和bff的分別是甚麼,每個人有不同的界定。也不一定從最常理解的角度去分別。很多香港女生都不一定跟男朋友有性生活,也有一些女生會和自己的bff有性接觸,不能一概而論,只是P覺得憤怒,甚麼叫「比男友更重要的男人」?
再翻看一下那個「比男友更重要的男人」的社交網絡,不乏跟不同女生的合照,場景都是酒店的泳池、遊艇、車子,又或是一些很有空間、頗為空曠的地方。相對P君的出身:元朗的地區名校畢業,身高體重OK,家境普通得很的小孩,可以提供的「空間」或「亢奮經驗」,的確比較少。而P君的前女友的樣子,也有在那個「比男友更重要的男人」的社交網絡出現。一切,說得白了,大概就是泡沫時代的「足君」或「飯君」吧?
在80年代的日本,有很多女生會跟很多不同的男生交往。而男生也會覺得跟一些女生交往付出一點點小錢是合理和應份的,於是就會出現「足君」和「飯君」的角色:足,即是有車階級,可以隨時亦很樂意當女生的司機,是前智能手機時代的uber系統。而飯,就是會請人家吃飯的人,女生想吃一點不同的菜式時,就會問問那個飯君甚麼甚麼時候是否有空。在泡沫時代,長得可愛一點的女生,去一去六本木就會有人跟你說他們在找雜誌封面的模特兒,會硬塞一些鈔票和一疊免費計程車的代用券給女生去做「試鏡」費的時代,女生賺的錢全袋在自己口袋,去玩的時候一毛錢也不用花,好像是平常得很的事。在最傳統(或有人認為是最迂腐)的想法中,男生是不應該讓女生付款的。因為他們是男人,是強勢的一方。而「那個比男友更重要的男人」,大概就是P君的前女友可以付出的成本(如交往的時間、姿色以至身體的親密度等等)中,能夠得到的最大公約數。
男女之間,是不是真的沒有「純純」的友誼?當然有。只是,在日本,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願意花錢,覺得花錢是交往的最低消費以至是必要條件,那當然很願意跟人交往。這二十年,日本經濟不景,學生大學畢業後會有機會找不到工作,得到內定(就職機會)的學生可以因為一場雷曼風暴又或是公司倒閉而盡失所有,他們跟上一代父母輩不同,不會認為「錢是一直會來的」。他們活在負面的經濟走向及消費失信的氛圍中,加上有了手機,有了電腦,有了網絡,要解決性慾,自己解決也相對便捷,成本較低,那為甚麼要跟人交往?
在網絡世代,如果真的要反思人類跟人交往的各種可能性,也許要問幾個好像不多人問,但卻重要的問題:
一、你認為「婚姻」是甚麼?你想跟一個會跟你結婚的人結婚,還是一個愛你的人在一起?如果這兩個單位,都不是同一個人,你可以如何面對?
二、「比男朋友更重要的男人」是一個怎麼樣的身份?這種身份會令你男朋友有甚麼感覺?
三、在現實世界中,有幾多人會利用「愛情」去攫取一些他們自身實力得不到的東西,簡稱「用身體/心靈/情感上位」?
四、你的感覺重要,還是世人對你的目光重要?
這些問題,不簡單,但人人都應該問自己一次的。只是,問了,答案不是世俗的人認同或別人覺得是合理、安全的答案,大家就會欺騙自己,其實我不是自私的,我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