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

日劇教會我的事 @健吾

博客

廣告

當然,我知道劇集說的東西都是騙人的。我當然知道,在香港的男人,總不會可以終日無所事事,搞一家海味店又或是酒樓,就可以有兩個太太,幾個仔女。我更不會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會像李司棋的大媽或關菊英一樣的二媽。一個家庭一個女人都已夠煩了,還要有兩個?

我當然知道劇集說的東西是騙人的。可是,我卻很不爭氣的覺得,這個世界有很多人會依附著劇集教我們的事情去做人:像,劇集會教人「老公你肚子餓嗎?我煮一個麵你吃吧?」彷彿世上所有不快事情,都只是因為肚子餓而引起,用麵條果腹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劇集會教人「女人,始終都要有一個歸宿的。」彷彿已婚的女士,就是社會的贏家。不婚的女人,就是人生有缺失的人,像失明失聰一樣,是有缺陷的。劇集會教人「結婚就要買房子,做人這麼辛苦,都為求三餐一宿而已。」彷彿租房子的,就是一宿不保的人。一宿都不保了,三餐不全還遠嗎?

人生在世,父母師長會教我們事情,但我敢說,劇集雖然沒有「教」我們要如何做人,但他們的一言一語,都肯定可以提供一些活著的「借鏡」。畢竟,在虛構文本建構的光影流聲間,我們窺視了一些跟我們日常生活不一定有交流的人物如何「生活」。我們會以為,醫生一定是在手術室像武林大會一樣認真處理事情,當然後來我們才發現不認真的醫生也是存在的。我們會以為律師們下班後一定會在酒店或夜店的某些Lounge 吃香喝辣,當然後來我才知道我的律師朋友大多工作得天昏地暗。但我也會因為劇集的一句說話,而改變自己一輩子。

你有看過安達祐實的《沒有家的女孩》嗎?我到今天,仍覺得那小女孩口中那一句「同情我就給我錢」,是人間哲理。同情那麼的廉價,那麼的沒成本,你要我同情天底下所有人,有多難?到「同情」是有成本的,真的要犧牲,真的要付出,又有幾多人願意同情人?

你有看過木村拓哉的《悠長假期》嗎?那時候,山口智子演的葉山南對木村演的瀨名秀俊說「只是溫柔都會很傷人」的。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有一種魯迅說的「捧殺」的變奏,對一個異性發出好感,卻不先行一步把關係定調,是九十年代末期,經濟不景氣的時代,男人處理問題的方法。

大片有大片的金句語錄,令人銘記於心,歷歷在目。常聽人說,覺得日劇的種類好像愈來愈單一,好看的日劇也好像不太多,而且認真系的日劇好像沒有太好的反應。如嵐的櫻井翔主演的《先出生的我》,談及的是家庭收入下降引發的學債問題。第一集收視雖然破十,但第二集跌到七點幾個百分點的位置。

結果又是類同的劇種,《Blue Code》完了,《Doctor X》又回來。但,我總覺得日劇的厲害,還是有感染力的。像最近,不經意的因為永山絢斗,而看了一套想仿效《深夜食堂》的《富士居酒屋》。以串星帶起整個故事。第一集的時候,就有三個上一代的人,對著這一代的男主角問,他為甚麼會來到這家居酒屋。他說是因為看Instagram而知道。而三個上一代的阿哥阿姐們,就開始說當年,說「以前的人,怎會像現在的人,看網絡去決定那東西好不好吃?」而阿姐就對著這一代的小孩說:「以前,好男人的定義,就是知道好吃的店的人。」

男主角才恍然大悟,想到生活的小節,如何被網絡流轉影響。

日劇還是會教我很多很多事的。因為,我還是會看很多劇集。尤其是,世道不古之時,更需要甜美的電光幻影去續命保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