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馬 設計留白

CLUB引力@余振緯

博客

廣告

順民逆民

可能你我的血裡面老早就被「殖」入了不少綿羊的基因,今日徹頭徹尾都是聽教聽話的順民——添馬艦聽政府的話,買樓聽發展商的話…我說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曾經或正在被天花亂墜的樓盤「CLUB引力」搞得過熱,訂金未下身體和身份都恍惚感到有大進帳時,對John這個中學以後就到美國讀書工作生活,因而我估計他體內「殖入物」較少的香港人來講,實在是匪夷所思。曾經參與過香港和國內大小屋苑設計方案的John,從門內漢的角度指出問題的徵結:「完全是Media Trap,是Gimmick」。眼見發展商用「最大、最豪、最多、最型、最潮」等等大口號小動作來搏得謀體的歡心,成功將順民的視線轉移聚焦到這些只佔總樓面幾個巴仙的Clubhouse之上,誘使他們一頭就「移民」入去這堆倒模的「庭」、「軒」「灣」和「半島」裡頭生活;對於這種買樓就是買會所的邏輯,我和John都無法接受。小題大造從來是促銷的花招,不過小市民活在大媒體的Make-believe現實之中,不信不信還須信。畢竟,要這些順民醒覺,像John一樣從來不會將來都不會為一個豪華會所而產生搬家的衝動,恐怕要來一場不小的革命。

樓下的主題公園

是順是逆自己也搞不清楚,因為的而且確住過港島的杏花村,嚐過住客會所的甜頭。這個89年入伙48棟樓6,311戶少說也有2萬人居住的大型屋苑,和80年代中期同在港島的康怡花園和城市花園,是早期一批設有住客會所的小區。既然是早期的設計,設施裝潢就是簡單基本的泳池球場健身室,對比現在隨時6星級突然又世界名師薈萃的一眾豪廷會所,在當前的媒體和買家眼中,是不入流的。

為方便一眾型男淑女長者兒童甚至寵物對號入座,星級會所除了要內容全面升級,更要放大一個主題:「6星級酒店式」——夠豪、「32萬呎歐陸式渡假」——夠大、「COSMO寰宇」——夠多…例如在土瓜灣「宇晴軒」的兩層會所裡面,你可以:到彿羅倫斯緩跑、阿姆斯特丹賞花、凡爾賽(迷)宮Hide and Seek、加州水上健身、哈哈島看講明是假的巨山巨石、地中海曬太陽、古羅馬、雅典、凱撒皇宮藝術遊、希臘做按摩、土耳其出浴;還有一籮籮,動的太極YOGA健康舞MVP藍球GOLF嬉水激流衝浪攀石和格蘭披治,靜的COFFEE BREAK閱讀上網唱K彈鋼琴夾BAND溫泉桑拿香薰岩石蒸氣水療和纖體——的確的確,大地在你腳下,主題公園在你樓下。

要設計一個像主題公園般「有趣有勁有FUN」的會所,除靠大量聲光特效的「嘻哈技倆」(Euphoria-Producing Techniques)之外,常用的招數是「仿真」(Simulation)。室內環境特別是密封的空間,斷絕於外,更有利於模擬一個歷史時代一個處境或者一種建築格調;人在其中,容易「忘記」外面的真實,產生身處異域(Exotic)的情緒。另一招是「微縮」(Miniaturization),即在再造的同時將比例收細,給你一種Cute Cute 地的可愛感。不過,這是香港,賣的是「霎眼嬌」買的是「剎那的光輝」,無人會深究仿得有幾真,只會計較有幾多。於是,「宇晴軒」竟然叫大家在平台上穿越時空暢遊大世界,港島「嘉亨灣」13萬呎(連平台花園?)悠閒會所,居然「狼」括了70多項6星級設施。這些平日人去樓空假日人頭湧湧的會所,在John的眼中是「去多幾次都悶」的地方,不難想像。

島上孤島

一個人口幾千甚至幾萬,抵得住一條村一個鎮的大型屋苑,在香港愈起愈多。發展商設計了居民的消閒模式,同時亦設計了他們的生活方向——「去社區化」。這些屋苑用層叠的模式,將多種生活環節——交通(鐵路站/巴士站/停車場)、購物(商場)、消閒(住客會所)、居住(單位)——叠起而成為一個「不假外求」的碩大系統,像天空之城空降地面,圍牆內自有天地,自絕於周圍的社區(當然,「外人」如想進入商場消費,是會立刻變成「自己人」的)。這種John稱之為「孤島」的建築設計,充斥着樓面利潤的算計,於是一島還有一島高。John又想出一個例子:假如你家住地鐵上蓋屋苑,工作地點又是地鐵直達,你每日的生活就是那麽的「乾淨利落」,穿梭於光潔亮麗的商場車站辦公室和住所,絕緣於有機活潑的街道社區;香港人,是否你的寫照?

「孤島」對外自絕社區,對內亦排斥社區的建立。當在「孤島」裡面生活被「淨」化到只有衣食住行的消費活動時,「島民」的自然交往就會被壓止,社區感覺亦無從建立。閑暇時段本來是大好契機,讓「島民」開展共融的關係;可惜住客會所又是另一個消費場所。「島民」繳付高昂的管理費、會費和入場費,換來五光十色消閒設備的使用權,僧多粥少,「島民」之間就是直接競爭,有人歡喜有人愁。況且,發展商將阿里士多德的「消閒」(Leisure)和「悠閒」(Idleness)分野「發揚光大」,大條道理將會所商品化,刺激慾望將閒暇消耗殆盡;至於鼓勵「島民」自發組織溝通聯誼的設施和機會,就一一欠奉。

去年到哥本哈根旅遊,住在近市中心的民宿,每日出入都會穿過後面新落成的摩登屋苑,接駁到不同的街道。屋苑由十多幢十數層高的樓羣組成,沒有基座,與四周的人路車路水平銜接。街坊由幾個入口走進屋苑,可以近距離和一個個隔着玻璃的家庭打招呼,走在石砌小徑,經過花園,然後走出另一條街上。這裡沒有商場,在面向大街的廣場旁邊有些精品小店,數間食肆和一間超市。住客會所當然欠奉,只在每組樓的中庭裡有一些沙池和鞦韆搖搖板之類,一片詳和。最令我難忘的是廣場旁邊有兩幢社區會堂,是歷史建築的保存再用;會堂舉辦多姿多采的公開活動:音樂會、藝術展、興趣小組、政策會議、宗教聚會等等,而且舉辦單位有屋苑居民和外來團體,甚至相互合作,絕對不會是發展商或者管理公司。在餐廳超市和廣場,經常聽見居民街坊的閒聊笑聲。

這種既獨立又與原本社區自然融合的屋苑設計曾在香港出現,六、七十年代的「美孚新邨」即為一例。如果設計的任務是改進生活,今日云云號稱設計先進的屋苑,明顯是視野倒退,令人慨嘆。John批評這是「第三世界設計觀」,保守封閉創意欠奉,比國內很多屋苑的設計落後。
設計留白

在城市生活意味著大部份時間活在人造的「自然環境」裡面。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指出,長時間處於人造環境裡頭,會患上「唯我綜合症」(Solipsism Syndrome):經常感到孤獨、疏離、悲哀和冷感。或者可以解釋到,香港人為何經常神經緊張又木口木面。人是生物,有自然的本質;尤其在閒暇的時侯,需要的是自然和諧而不是更多的人造刺激。假如會所的設計是照應我們閒暇的需要,就請適可而止,不要「過度設計」(Over-design),盡量留一些白位,讓住的人有多一點休養生息的空間吧!

 

圖片來源

 

關鍵詞
gogreen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