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藝術:香港學會如何將自然景觀縮小至盆中

網絡熱話

廣告

盆景,這門源自中國的藝術,透過植物和山石的巧妙組合,以人工手法展現大自然的意境。在香港,有學會定期展出盆景並舉辦工作坊,致力於推廣這項深具文化價值的藝術形式。盆景不僅是國畫、書法、園林布局等國學的集大成者,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心頭好。

盆景歷史淵源與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學助理何芷穎解釋說:「盆景通常會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通常製作盆景的人也希望將大自然的景物濃縮,放進盆景之中。」盆景的概念在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便已出現,東漢時期更見其雛形,並在後續朝代中逐漸成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何頌衡補充:「『盆瓷』、『瓷石』、『石山』這些字眼,其實也是意指他們的盆景,甚至乎到了元代的時候,像我們這本書一樣就叫《些子往事》,寓意就是將一些景象微縮放在盆中,就叫做『些子景』,就是我們今日的盆景。」

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創立與發展

在1970年代,伍宜孫與幾位盆景名家如黃基棉及何善衡共同創辦了香港盆栽會,後來更名為香港盆景雅石學會。1980年代,學會在上水古洞的「石苑」落成,該地佔地4萬平方呎,擺放了約600盆盆景,與園林布置相映成趣。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副主席邱泰來表示:「一盆盆景的產生,其實它的創造者對那盆盆景的意象、意境是需要有一份構思,而園林也剛好將這件事情放大了。」

盆景藝術與文化價值

學會顧問李啟雄認為,賞玩盆景不僅能陶冶性情,也能培育美學素養,「文、藝、史、哲不分家。我們的學術滋潤了我們的藝術,在學術和藝術方面,更能將我們的心術展現出來。」盆景需要花費心思來造型和打理,盆景師和愛好者無懼天氣、蚊蟲,只為打造出一件稱心的藝術品。盆景師凌略說:「一件有生命的藝術品,它不斷產生變化,保養的過程中要不斷修改、變異,否則就會走樣。」盆景的價格和大小多樣,豐儉由人,學會也不時舉辦工作坊,持續推廣盆景文化,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認識和傳承盆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