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朗 何詩蓓

張家朗、何詩蓓父母教出堅強孩子!3大法則培養金牌運動員

網絡熱話

廣告

東奧雖然已經落幕,但張家朗、何詩蓓等香港運動員創立佳績,今屆張家朗得回歸後首面金牌,何詩蓓也得兩面銀牌,全城市民十分高興。運動員獲奬全因他們努力和堅持,當然也少不了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們的爸爸媽媽。今次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Dr.Rosa為大家介紹張家朗、何詩蓓父母的3個育兒方法,讓家長參詳,教出不怕失敗,敢挑戰的孩子。

3大張家朗、何詩蓓父母的育兒法

法則1:分清家長理想 還是孩子夢想

張家朗出身運動世家,爸爸媽媽都是80年代出色的香港籃球運動員。張家朗爸爸曾言,張家朗射三分球都很精準。雖然兩人都是籃球好手,但張爸爸和媽媽從沒有強迫兒子繼承衣缽。反而放手讓兒子探索自己的路,而最終他選擇了劍擊。這些是孩子所喜歡的,自然他們都能更投入於自己喜歡、愛的事情上,全情投入,就能有較好的表現。

張家朗 何詩蓓 張家朗二度取得奧運金牌。(圖片來源:張家朗IG)
張家朗二度取得奧運金牌。(圖片來源:張家朗IG)

法則2:默默支持孩子

張家朗爸爸曾言:「在2019年時,兒子在爭取奧運參賽資格時承受好大壓力。」張家朗當時表示自己表現不及隊友,當時正是張家朗運動生涯的低潮期。有見兒子失意,張爸爸便把握時間,與兒子傾談,作出分析,作心理建設。張爸爸表示「每一位運動員都有高低潮。」另外,張媽媽為了為兒子打氣,她每天都會凖備兒子喜歡的食物,如秋葵、火鍋,甚至鮑魚等,讓兒子樂觀面對。

張家朗 何詩蓓 現年24歲張家朗在體育界其實早有名聲,號稱「少年劍神」,今屆奧運是他二度踏上奧運舞台,但早在2016年便拿下亞洲花劍冠軍頭銜,成香港歷來首位個人亞洲賽冠軍得主。(圖片來源:張家朗IG)
現年24歲張家朗在體育界其實早有名聲,號稱「少年劍神」,今屆奧運是他二度踏上奧運舞台,但早在2016年便拿下亞洲花劍冠軍頭銜,成香港歷來首位個人亞洲賽冠軍得主。(圖片來源:張家朗IG)

至於何詩蓓,在4歲起便於南華會學游水。讓女兒學游水的何爸媽,他們的出發點非是要女兒得奬、考學校之用,只是單純的想女兒熟悉水性,不怕遇溺。另,教練亦曾讚揚過何詩蓓父母,指他們從不催谷自己的小朋友,不要求女兒游出什麼好成績,更稱他們是自己教水多年來,見過最好的學生家長。每當女兒有比賽,何爸媽都會抽時間來到游泳池,支持女兒,為女兒打氣。反而,何詩蓓給自己的要求比父母的高得很!還記得何詩蓓曾在訪問表示自己在美國密根大學讀心理學,總會要求自己每次考試攞75分以上,其實在大學來說一般75分以上已屬A Grade成績。幸好爸爸媽媽從來未有迫過她在游泳上要得到什麼成就,讀書要什麼好成績,只是默默支持她。最終教育出優秀的何詩蓓。

張家朗 何詩蓓 何爸媽出屆何詩蓓2019年自美國密芝根大學的畢業典禮。(圖片來源:何詩蓓IG)
何爸媽出屆何詩蓓2019年自美國密芝根大學的畢業典禮。(圖片來源:何詩蓓IG)
張家朗 何詩蓓 何詩蓓曾在DSE取得七科35分的佳績。(圖片來源:何詩蓓IG)
何詩蓓曾在DSE取得七科35分的佳績。(圖片來源:何詩蓓IG)

法則3:盡早讓小朋友接觸不同的活動 及早找到興趣

郭博士引用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的說法,「只有不在孩子身邊不斷催谷他,逼使他們跟隨你的方向,小孩才有空間好好領聽自己的心,好好的跟自己對話。好像張爸爸一樣,只不過是機緣巧合之下,當年張爸爸朋友的孩子說想學劍擊,於日,是他也讓張家朗去接觸劍擊,也這意外開啟了張家朗專注劍擊的人生。

張家朗 何詩蓓 張家朗出生籃球世家,爸媽都是籃球選手,爸爸是昔日籃球運動員張子倫,因此3歲起便接觸籃球。(圖片來源:張家朗IG)
張家朗出生籃球世家,爸媽都是籃球選手,爸爸是昔日籃球運動員張子倫,因此3歲起便接觸籃球。(圖片來源:張家朗IG)

至於詩蓓呢?她亦有分享過她4歲起在南華會學游水,初時覺得十分沉悶,次次上課都哭鬧。正正因為何爸媽無催谷她,讓她慢慢找到興趣。結果她慢慢從中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比男孩子游得更快。那刻起,她發現原來自己有天份。

張家朗 何詩蓓 何詩蓓女子200米自由泳取得銅牌(圖片來源:何詩蓓IG)
何詩蓓女子200米自由泳取得銅牌(圖片來源:何詩蓓IG)

二人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

何詩蓓的教練在她獲奬牌時,曾公言讚她的成功全因何詩蓓有能力去安定和鎮定自己的情緒,冷靜應對每場賽事,發揮應有的成績。而張家朗亦曾分享在參加比賽時開始時是處於落後狀態。但他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然後一分一分地追回來,冷靜、平靜的情緒為他成功拉近了一步。

所以爸媽要在小朋友還小時,教導他們如何安定自己情緒,與情緒做好朋友是很重要的。

張家朗 何詩蓓 兒童心理學家 Dr.Rosa Kwok(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兒童心理學家 Dr.Rosa Kwok(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資料授權:Dr.Rosa Kwok【郭博士-兒童心理學家】

撰文:Ruby圖片來源:張家朗、 何詩蓓IG、Shutterstock、郭博士、ViuTV截圖資料或影片來源:兒童心理學家 Dr.Rosa 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