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嘢」瘋狂黃豆計劃@港嘢Kong Yeah

健康

廣告

港嘢除了支持本地農夫的友善蔬菜、各區的街坊小店生產外,也學習當個食物生產者,醃菜、果乾、麵條、豆腐一一嘗試,透過重新認識和製作我們每天吃下肚子的食物,從而想像和發掘本地生產的可能性,而整個黃豆計劃正是來自製造豆腐過程中的忽發奇想,「我們有可能吃上100% 由本地種植和製作的豆腐嗎?」,何等瘋狂。

根據漁農處過去不同農作產量記錄,種植雜糧自七十年代便開始減少,哪現在香港仍有農夫種植黃豆嗎?馬上找農夫們請教,先問問菜園新村「先鋒田」農夫阿竹,原來阿竹過往也曾種過黃豆,種植中段可以收毛豆,亦可作綠肥之用,因為豆類的根部有根瘤菌,可凝固泥土中的氮,令土地肥沃起來,為下一輪種植做好準備。除了學習黃豆的知識,當然希望親身參與種植黃豆的過程,大膽問問阿竹,先鋒田今年會種黃豆嗎?我們可以參與嗎?就這樣,開始了黃豆計劃的第一步,在不打擾農場原來種植計劃的前提下,邀請多幾位農夫跟港嘢一起實驗種黃豆,不論種植成功與否(收毛豆都好開心),港嘢希望與農夫共同承擔種植的風險,一起實驗在香港種植黃豆的可能性,嘗試不同的種植方法!

3月初,先把冬天種瓜的棚架拆下和搬離竹竿,除草曬地,直到清明時節,便跟上「先鋒田」農夫清姐學習種黃豆,「種黃豆好簡單之嘛」,清姐說罷便把腳尖在插進泥土裡往前行,泥土自然往兩旁堆起來,挖上一行行的溝,用手輕撒黃豆平均散落在土溝之中,大概4-5行坑成一壢田,清姐說種黃豆可分春作、夏作,春耕時,天氣較乾爽,行距可以密一點,若夏種時,天氣較多雨水,行距則需要疏一點,以便疏水。隨後,清姐教我們雙腳分別站在已撒下黃豆的溝的兩旁小泥堆,雙腳一邊往前行,一邊將兩旁的泥土輕輕推回泥溝裡,彷彿像是在田壢上跳起舞步來,想想不少少數民族的舞蹈也包含農耕的動作呢!最後,當然也得拿起鋤頭,把田壢的四邊的泥土好好成形,蓋在田壢之上,輕輕撫平田壢。看着清姐的鋤田動作,手腳如此熟練輕柔,我倆一再模仿練習,總算完成了三壢黃豆田的種植,蓋上紗網保護種子,等待它們的成長!(待苗長出來後需再除草去)

除了親身學習種植黃豆,當然也要向其他農場八卦一下,學習和了解不同農夫的種植情況和方向!比我們早一天下種的是在坪輋的「樂田園」,一班「耕作人」義工向一直有種植紅豆、綠豆的農夫鍾姨取經,鍾姨提議在田壢上打橫挖溝,在每一溝中,每隻手位放上4粒黃豆,行距約20厘米左右,待長出苗過後再疏苗,小小的一壢田又會因着不同種植方法有着怎樣的生機呢。又問問位於錦上路謝屋村的「生活館」,青年農夫提議以不同耕種方式實驗種黃豆,一是單單種植黃豆,另一是把黃豆跟其他綠肥作物種在一起,觀察黃豆的生長狀態,真叫人期待他們實驗的成果!

種植,是一門跟大自然共處的學問。在不同地方,當地水土自然教授人們合適當地的種植方式,多樣耕種方式衍生出來,地養人,也是人養地。隨着食糧政策外判、河道被人工改變、欠缺農業保護政策等的社會因素,香港種米種雜糧的地方越來越少,農地的價值甚至被當作炒賣的賺錢工具,當農場變得朝不保夕,需要花上長時間種植的作物逐漸被市場淘汰,如需種上4個月的黃豆,所以,農場的種植其實絕不只取決於大自然或農夫的互動之中,同時更受着社會、消費者的影響,而這一切的故事跟我們的生活(選擇、安全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牽扯。

小小的黃豆引導着我們如何去發掘食物背後的故事,種上一棵黃豆,期望它落地生根,讓更多二級加工生產可以共同投入支持本地農業的行列,製作出一塊塊本土豆腐、一樽樽特級生抽、一份份腐竹,伸延社區,讓我們的生活可以依賴更多社區經濟,安心享用本土健康食物和生活用品,一起鼓勵社會走向多元發展。

你又會以怎樣瘋狂的行動去發掘生活、支持本地農業和生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