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蒜鍋實測】最終回:零難度之大成功﹗@麻瓜鄧
就咁,10月初市面出現了首部專供製作黑蒜的電器,放入蒜頭、按一個掣,再等12日就有黑蒜出爐,中間完全不用理會。此機正價$699,我當時極速就敗了回家,之後在自己的fb專頁分享過開箱文及首次製作成果,後來移交到鄧媽家中繼續生產。如今接近兩個月,前後做了4次實測,結論是:真正抵買﹗ 今次就來一次終極報告,總結實戰心得及「偷雞」增加黑蒜容量之法~
如果想重溫之前在fb上的實測報告,可以按以下連結:
{黑蒜鍋實測} 第1回:一次過自製50粒黑蒜 /第2回:蒜香味,大家咁話 /第3回:100%發酵成功
【實戰心得】
此黑蒜機為伊瑪牌推出,重點sell專業製作卻簡單易用,而且99.9%成功。黑蒜機外形都OK,至少款式不老土(呢個是本人敗家與否的重點之一),內鍋容量為1.8L,附有兩層高蒜架,表明可製作大約58顆獨子蒜或14顆大蒜。我一直都只用獨子蒜作測試,由第1 次只放到51粒,到第3-4次放到73-75粒,容量直線上升﹗ 看下去就知如何做到:
[賣點]自動控制溫度、濕度及時間,全自動製作,只需288小時(12日)即可完成,並會自動熄機。
[操作方法]太容易,只需在附設的層架排好蒜頭,放進鍋內,按一下掣,LED顯示器即開始倒數288小時,其間不要開蓋。12 日後倒數完結,打開取出黑蒜再風乾即成,小學生都做得到。
[氣味]蒜頭放入機內大概半日就開始滲出氣味,過多兩日會再增強,但整體可接受,不算嚴重(其實帶香甜,有些人可能很enjoy)。
[清潔] 算輕鬆,完成後抹乾煲內的水氣,內鍋和蒜架則可取出清洗。雖然會黏了一些發酵後的蒜頭衣在層架上,但大力捽多兩捽便可刷走。如果你不care,其實一般沖洗就可馬上再用,不影響成果。
[容量]實戰結論是至少50粒獨子蒜,亦可超過70粒,重點在「蒜架」之運用。黑蒜機內附手提式的兩層蒜架,如果按說明書建議乖乖地排一圈,上下兩圈大概只能放到50多粒(視乎獨子蒜大小)。但由第2次起,我嘗試以「疊羅漢」方式左攝右攝,利用蒜頭之間的空隙盡量再放,容量即大增﹗ 製作第3次時,我已放到合共73顆獨子蒜,當中超過7成又大又飽滿,其餘則是細size一點的獨子蒜。
[成功率]100%﹗ 真的,每次出爐都粒粒完整發酵,甚至大部分已乾身,根本不用花什麼時間風乾,快靚正。即使我沒有依說明書指示,「夾硬」在上上下下攝多了十幾二十粒,但一律成功。
[味道] 好吃﹗ 前後邀請了10人以上試食,大家都讚,評價大多是軟身而香甜。有些人會略嫌太過腍,因為傳統電飯煲製作的黑蒜通常比較挺身,但味道上還是受到一致好評,而且水準十分穩定。
[製作貼士]
(1) 前文提要,要增加容量就是在蒜架玩「疊羅漢」,而蒜架是上層較闊,下層較窄,所以上層是重點位置。由於要盡量填滿空間,所以最好預備十幾粒size較小一點的獨子蒜,才可攝盡所有位置,否則精心挑選到粒粒瀨尿牛丸咁大,亦得物無所用。
(2) 如果你似我,次次都想挑戰容量之極限,那左攝右攝後總會呈現「籠屋」狀況,而記著最後此蒜架是要提起,再放回鍋內,所以請盡量靠近黑蒜機玩「疊羅漢」,縮短距離以免倒瀉。當然提起蒜架時,手亦要好定,垂直放入鍋內時亦要慢一點。
(3) 12日倒數完成後,試過隔了5、6小時才拿出黑蒜(去咗街丫嘛),那一次就有兩成左右的黑蒜表面略濕(但不嚴重),可能因為熄機後溫度下隔,水氣增加,令部分黑蒜潮濕。後來又試過一倒數完就出爐,那一次則粒粒乾身,真的不用風乾已可即吃,所以許可的話就盡快拿出來吧。
[奇怪事件]
在最近兩次製作中,鄧媽突然發現了一個奇怪位,就是此機開始倒數後,機身本應呈現微溫,但3日過去後,機身突然開始降溫、滲出的蒜味亦消失,就像熄了機一樣,但怪在LED顯示器正常運作,時間一直持續扣減中,直至大概24小時後,又「復活」過來,機身又開始回暖。
我們一度懷疑是機器失靈,鄧媽還說:「可能壞咗﹗不如打開check下﹗」但我不主張開蓋,建議繼續靜待,不過都擔心可能黑蒜質素已受影響。點知12日過後出爐,卻又粒粒飽滿靚仔…… 然後下一次,我們刻意留意入鍋後第3日之後的情況,果然又重演「假熄機」事件,隔了一日又回復運作,不可能是巧合…… 說明書從來沒有講過會有此現象,但由於最後黑蒜的製作很成功,我只能推斷是程式的特定設計。所以如果大家也遇上同樣情況,不必奇怪,也不必中途開蓋查看了。
Overall來說,黑蒜機的表現確實令人滿意,價錢當然比一般電飯煲貴(但可以捕捉下折扣,聞說部分實惠、日本城有8-9折),但慳水慳力,不用像很多電飯煲般中途要特別調換黑蒜位置,毫不費心光等12日就粒粒成功,超有滿足感。尤其是鄧媽,現在經常把黑蒜派街坊,鄧爸仲搞笑,認真地說:「不如包裝下,拎出去賣。」(而他不知道黑蒜是什麼)
咩事,兩老真的以為一個煲可以建立家族生意嗎?-_-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