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神@山中遊子
乘慈雲普救眾生是觀音菩薩的傳世印象,此地因山上的觀音廟而得名。隨法藏寺旁的柏油路上升,初段坡幅稍斜,未段漸見平緩,冒點汗就到達獅子亭,旁邊有一士多,提供限量的豆腐花與消暑聖品—紫背天葵,趕緊購入一支旁身,到附近公廁稍作梳洗,便回到麥理浩徑第五段的入口,循獅尾登山。習慣在起行前看一遍郊野公園的地圖,旁邊常有路牌指示方向和標明完成路段的所需時間,迎頭有位下山客,撐著隨手檢來的枯支當手杖,就在經過我身邊的時候,他突然轉過身,把手杖擱在路牌旁,我才恍然大悟,這段枯萎的斷枝,交到登山客手上後得以循還此地,展開另一段生命,未到獅頂,已有醍瑚灌頂,豐富我對環保的靈感。
路徑開首便是長得嚇人的台階,朝聖之路是否總伴隨痛苦?山走多了,知道耐性夠就不覺苦,走過天梯便換接上坡路,幸好途中能一直欣賞九龍半島景色,算是回報。出入樹林數遍,隱約看見一座電搭,原來不經不覺已走近獅子腳下,沿路坡幅甚高,體力消耗頗快,在獅尾下的路牌停下稍息,調整過呼吸才上路。甫一開始的梯級經已及膝,似在告訴我,要祭祀必先奉獻,好!路愈難,人更要心平氣和,這座山對人要求的,是誠意,我要虔誠地登上去,低著頭拾級而上,發現木梯級上刻著數字, 似在計算尚有多少級才到山頂,而那是個三位數。
手握木杖,我確信這是信物,乃此山授權的憑證。心中默念著足下的數字,台階之間,肺腑、步履、心神調和成一種節奏,纏繞雙腳的重量悄然消失,感覺驅體要脫離引力飛昇,眼內的棕褐色換成蔚藍,失重前終於登頂。有時我會懷疑,登山是否全憑一己意志?若欠缺時代授予的身份,獅子山這個圖騰對我就毫無意義、如果錯過老師分享的年輕往事,慈雲山就不會成為起點、像以往一樣魯莽衝動,就看不見老人擱下手杖,也就支持不到最後。人之所以能登山,天時、地利、人和都由山安排好,愈想,感覺自己在旅程的位置很模糊,我是一位冒險家,抑還只是過客?獅脊上,有兩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