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4蚊咋,我俾!@龐一鳴
財爺上任以來最偉大的貢獻,我認為是決意發展海水化淡,希望香港的食水供應多一點自主。當中最興奮莫過於告訴我們東江水和海水化淡盤數的差別。原來東江水每立方米盛惠$8,而海水化淡成本,因為科技進步的原故,由70年代每立方米$35跌至目前的$12,同東江污水的成本只差4蚊!我相信有很多香港人唔會介意俾多幾蚊,支持海水化淡,換番自主和尊嚴!近日在捧讀新書Water 4.0。作者David Sedlak考察了人類過去使用和處理水的歷史,同時提出我們要有新思維,善用地球最重要資源(沒有之一)。
水的過去是怎樣的?
水1.0 – 集體運送食水和廢水。人類一直住在水源旁邊,不用處理如何取水的問題,最多挑水行幾個小時來回。但自從羅馬興起,這種生存方式失效。公元300 年,羅馬人口接近500,000,成為當時人類歷史以來最大的聚落,必順處理食水的供應問題。水1.0就是以用水管等設備引水入屋和公共場所,同時把污水運走的系統。水2.0 – 過濾和消毒食水。1831年,倫敦首次爆發霍亂,死了2000人。為了解決這種透過食水傳播的傳染病,於是人類開始過濾和使用氯為食水消毒。
水3.0 – 排放廢水回到環境前先處理。由最初處理廢水中因硫化氫引發的臭味;到後來為了保障魚獲和保護海洋生命,終止直接排入海洋河流;到最後因為人口膨漲,必須建立大型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
水4.0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進化?現在家家有水用,亦沒有因為水引發傳染病或疾病(當然這只是發達國家的情況,窮國如柬浦寨每人每天只有5公升用水(香港人220公升),每年更以百萬計窮人死於污水引發的肚瀉)。既然大致上一切安好,為什麼發達國家或城市如香港要對水的使用和處理要有新思維?
其實財爺海水化淡的建議已經是水4.0思維的例子,與其遠距離輸送食水到香港,不如思考如何在地生產食水或改變廢水為食水。在地化和非中央處理是水4.0所思考的重要觀念。以輸入東江水為例,當中涉及大量能源消耗於運送,亦要花錢興建和維修輸水管及相關設施,更要默然接受水質每況愈下但價格每年遞增的不平等條約。David Sedlak 非常反對這種起始於羅馬帝國然後一代轉一代,對食水和廢水中央處理的金科玉律。在他眼中,這種舊思維既不環保又浪費金錢和社會資本。
水4.0的觀念中有幾方面對相信香港人有極大衝擊。例如把廢水淨化為食水(Toilet to Tap)、在安全情況直接重用廢水、水塘存廢的思考、社區生產和處理食水和廢水等等。由於篇幅所限,下回再和大家腦激盪。